电影《无问西东》不知为何时隔6年才得以公映,这是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好在最终还是公映了,而且公映之时全国观影的人气猛涨。如是6年前公映,票房不一定会如此火爆,那时政府和人们对文化的自信还不太充分。
电影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事件开始,看到一小时的时候还没有发现他们之间有何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看出了门道,到了最后,都给出了合理的答案。很佩服编剧、导演李芳芳的水平。不由想起东野圭吾,这小子也是能把毫不相干的人和事最终以合理的方式联系到一起,一点也不显得牵强。
电影的主题,我想主要是怀念。怀念民国的那些大师,怀念那时的家国情怀。据说这电影是为清华大学校庆而拍,结果阴差阳错让北京大学用上了,估计南开大学也应该可以用,西南联大是这三家大学的合体。
那时的大师,是真正的大师,是世界公认的顶级大师,让人怀念。而现在有些高校的专家教授们,有抄袭论文的,有性侵挂科的女生的,有带研究生以科研为名赚钱只给研究生生活费的,竟然还有让男学生陪女导师逛超市的。幸亏岁数大了,否则……。看了不少评论才知道清华的校歌中有一句: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我要说的是,若无器识,何以立德?道德败坏,何以立言?即使立言,又有谁听与信?!
1923年、1938年、1962年,这三个时期正是我们国内动乱、外敌入侵、艰苦创业的阶段。为了国家,沈光耀放弃自己优越的生活毅然从军最终战死沙场;陈鹏离开心上人毅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最终与爱人天各一方,这些生离死别的画面都让人由衷的感动。而和平时期,人们为了利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是一种多么强烈的反差。
当陈鹏戴着让人神往的清华大学校徽穿着破旧的运动服出现在北大协和医院里,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重。这和今天不少人们只看重地位、长相和穿戴相比,感觉到了那时人们的真心和朴实。
电影在最后8分钟介绍的那些大师们,是国民的财富,是中华的脊梁。记得当时有不少离开座位的人们又座下来,已经走到门口的人们也纷纷回到前排的座位上,可见人心不古。
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尊重历史,影片中特意说明,国民党31架飞机打下6架敌机,和手撕鬼子的影视相比更真实。最近越来越愿意看历史,就是因为真实。和那些让羋月与不在同一时间和空间的黄歇搞忘年恋的电视相比,感觉看那些瞎编的东西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许伯常老师的妻子因为自责而跳井,说明她尚有未泯灭的良知。或许,这是她最好的下场。否则,她会内疚一辈子,许老师会更讨厌她。
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的两场雨,一场是王敏佳将被打死时下的那场及时雨。如果那场雨晚下几分钟,王敏佳必将死在那群愚昧的人们之手。瞑瞑之中,天可怜见,天不灭王,还算有眼。而陈鹏与死而复生的王敏佳在雨中相拥而泣的那场雨,更是天地为之动容。
印象最深的演员是米雪,而不是章子怡。说实话,看这个电影刚开始其实是奔章子怡去的。我喜欢现在的章子怡,不喜欢以前特别是在国外的那个章子怡。之所以喜欢她,是因为她能够在光茫四射时激流勇退在家相夫教子,这需要足够强大的器识。“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用在她身上也不为过。而且,她在一个综艺节目中的率真和敢于直言,让我对之刮目相看。 当米雪出现时,我真的为之一振,我知道80、90后可能都不认识她。记得她是当年家里刚有电视还是黑白电视时认识的第一个国内女明星,她演的是那个万人空巷的《霍元甲》中的赵倩男,此后屏幕上很少出现她。李芳芳能请她出山,我想主要是给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看的。电影最后可能也是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说的:谨以此片献给珍贵的你。
看完电影一周了,还在关心王敏佳能否找到陈鹏。这是电影给人的思考之一,这对有情人最终能否终成眷属是个谜,这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和那些武侠、枪战电影相比,虽然缺少的是那种快意恩仇,但留下了想像的空间。武侠、枪战电影最大的优点是该死该活在100分钟内都会给人一个交代,而且是坏人不长寿,好人活千年,符合我们希望的那种善恶因果。但现实社会并非全如此,所以才说能给人以思考的电影才是好电影。
当沈光耀的母亲代表三代五将的后人出现在画面中,那苦婆心的慈母形象让我肃然起敬,当那对双胞胎将儿子的噩耗告诉沈母时,她没有象一般的电影中那样昏倒,而是含着泪坚持为他们端出两碗茶,这是何等器识?但不解的是清朝著名的赖氏后人怎么又姓沈了。
陈果果是现代人,他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的迷茫,但最终他的决定表达了本片的中心思想: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